她说,人要借助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长相。
乡村传统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,
我们不必将它们抛弃掉,
只需略加改造,
也许就成了另外一种超前的模样。
她希望艺术家和一切爱乡村者,
都要“带一面镜子”下乡,
帮助农民看到自己文化的美。
▲方李莉
方李莉,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,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,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、博士生导师,英国杜伦大学人文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,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咨询专家。总策划
何兰生
监制
冯克
张凤云
文
程天赐
编辑
张凤云
刘自艰
美编
刘念
出品
农民日报社
作为费孝通先生晚年器重的学生,方李莉曾问过老师一个学术之外的问题:“您相信命运吗?”费孝通的回答是,什么是人的命运,这很难捉摸,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会有一双看不见的“鸿蒙之手”,借助不同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历史责任。
汉语中,鸿蒙是宇宙未明混沌未开状态。有灵性的人有责任“为天地立心”,敏锐感知并揭示时代精神。
方李莉从前辈大师们身上看到学者的风范和文化自觉。她说,费孝通先生“从实求知”“行行重行行”的治学态度,对她影响最大,始终鞭策、鼓舞她不受书本的束缚,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人的生活,体会生活的洪流。
她的研究重视田野考察,力求回到人类文化出发的原点,回到社会事实的发生地,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发现。
从故乡景德镇出发
方李莉生长在瓷都江西景德镇,对当地的传统手工艺,有着天生的敏感。
二十世纪90年代初,开放不久的中国社会,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。此时的方李莉,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读博士。“那时学生们都拼命学英语,大家对传统产生怀疑。我就在想,如果都西化了,那我们自己的文化还有没有用?”方李莉说,每次回家乡,看着儿时熟悉的古镇一点点飘逝,心有不甘,那是曾风靡世界的瓷都,有多年的文化底蕴,难道那些工匠积累的文化、技术就一钱不值地要被扔掉么?
“有一天我们向非西方学习的知识,会和他们向我们学习的一样多。”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专著《人类学》中的话让方李莉颇为触动,“我要像人类学家一样,写一部有关景德镇民窑的历史民族志,记录即将消失的手艺。”
萌生的想法让她有了一种使命感。因为中国历史向来重道不重技,所以有关景德镇陶瓷工匠文化和技艺的历史,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记载。“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,但我相信它会有用的。”方李莉在《飘逝的古镇》中写道:就像是一场古老的梦,我捧起这场梦,把它描述出来。
那时,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,她是以自觉的意识前瞻性地开始了这项工作。也正是那时,方李莉开始对人类学发生浓厚兴趣。这是一门从人类文化出发的原点来展望未来的学科,特别是人类学对文化差异性的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ktwuh.com/bgcf/126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