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和荼九式》
行茶
亦是修行
修的是光阴度己
修的是纷呈世相
修的是慈悲柔软
谨以此文
奉给爱茶的你
序言
和荼九式行茶式是什么?
和荼九式是一种泡茶方法,是一种匠人技艺,是一种传播工具,是一种中华文化,它是中国茶德的传承,是中国礼茶文化的发扬,是中华传统茶文化的集大成。
“和荼”释义:
“和”是中国社会学、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,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动力、存在的基础。
于茶而言,韩国茶礼以“和、敬、俭、真”为宗旨;日本茶圣千利休将日本茶道的精神升华为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;在中国,有云:“自古泛今,茶道兴盛;茶道精神、纯雅礼和。纯为其本,雅为其韵,礼为其德,和为其道”;中国的禅茶精神讲究“清、正、雅、和”;庄晚芳先生归纳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:“廉、美、和、敬”;陈香白先生说: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和。
“荼”,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“荼”是中国古代茶的最早的代名词之一,唐代开元年间,唐玄宗作序编写《开元文字音义》,将“荼”字改为“茶”字,从此“茶”字便完全取代了“荼”字。
“和荼”二字充分表达了对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,亦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意。
中国,茶之故里,茶历史源远流长,茶文化博大精深,行茶法,是基于茶师对茶的属性特征理解之上的行为,没有对错之分,但不同的冲泡之法所出的茶汤,滋味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中国有六大传统茶类,后期又有好多创新茶类,茶叶名称更是不胜枚举,俗语说“茶叶学到老,茶名记不了”,茶有万千,行茶之法亦有万千,各种茶属性特征不同,冲泡之法自然也应该有所差别,而且茶有外形松紧之别、等级有老嫩之别,品质有优劣之别,年份有新旧之别,采摘亦有春夏秋之别,不同的储存环境也会对茶的滋味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马老师认为,冲泡之前要对茶“观其形,嗅其味,知其性,得其法”,行茶的流程可以用十二个字来形容“行云流水,不落窠臼,一气呵成”,但要泡出一泡好滋味的茶汤,一定要做到“知茶性”,后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……
和荼九式
一、礼
中国乃礼仪之邦,以礼相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正所谓“君子之道,淡而不厌,简而文,温而理,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与入德矣。”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;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茶之一道,重在心性,贵在文化,知书有礼者,方可得茶道之精髓。
●着装
茶师应身着中式服装,整洁大方,“上衣下裳”,开襟宽袖,淡色素雅,宽松合体,方便茶席操作,体现茶师自然流畅之体态,符合茶恬淡平和的本性,宛若古典水墨丹青,凸显东方之神韵。在唐周昉《调琴啜茗图》、宋徽宗《文会图》、宋女分茶画像砖中,无不展示了历代茶事活动中茶人服饰之美,历史精髓的积淀彰显着茶人衣事的深厚底蕴。
中式服装,显现了中华民族之文化素养,精神面貌及物质文明发展程度。茶人之语,服装即可体现,也反映了茶师对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。
●仪容
行茶之前,应使清水涤发,仔细梳洗,不宜浓香沐浴,清新淡雅即可。向后自然梳理,散披后肩,轻轻挽起,避免行茶时发丝散落茶席,遮挡视线。
茶师行茶,柔荑为净,素若凝脂,除平时的温润保养外,也不要带过多的饰物,避免有喧宾夺主之感。男士行茶,要时刻保持面部洁净,神态淡然;女士要略施淡妆,螓首相宜。
●行礼
茶师泡茶前要施行茶礼,面向茶友,欠身约30度,微笑颔首致意,双手交叉叠放,男士应左手在上,女士则右手在上,示意众茶友即将开始行茶。
●姿态
茶师的姿态是体现茶师自身素养的方面,在茶道活动中,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,评判一位茶师的风度良莠,其动作的协调性是衡量仪表美的起点和基础。
站姿:站立时应正身,平视,精神饱满,心情放松,自然舒展,表情喜悦,下颌微收,挺胸收腹,两手相合,手从胸口到下腹,置于丹田处。注重自然,手臂要柔软,切忌僵直,使茶服呈现柔和的曲线,展示出华夏之美。
坐姿:整个行茶过程保持身体的中正平衡,头正肩平,肩部不可随意晃动,双手微握平放在茶桌前,整个身体置于茶凳前端,保持上半身挺拔,稳重。女士双膝并拢脚尖微微内八,男士双腿打开与肩同宽。坐姿当中的跪式坐姿应注意双脚的大拇指重叠,臀部坐在其上,上半身直立,坐姿安稳。
二、备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,完美的茶事活动,准备显得尤为重要。
●布席
一场茶事中,布席,是为在喧哗的尘世给心造一个境;行(饮)茶,是借由这份清凉静雅来洗涤心灵上的尘埃。过程,内观心念生生灭灭,不粘不拒;外观茶叶起起落落,湿润有声。水中茶叶的一生,如同一个生命的历程。
和荼九式中,茶席布置以和为美,讲究天与地和、人与人和、人与环境和、人与茶和、茶与器和、茶与水和、水与器和,讲究内外统一,整体以客为主,使美的一面展示给对方,四周以平衡和谐为美。注意茶具与茶叶的配合,使对方能够观察的到茶品的基本形态。
茶具的摆放原则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华注重实用”,茶具的摆放,应以简单、洁净、优美的主要基调,并注意火源的位置和风炉风口的朝向。古礼中讲以左为礼,坐次安排也应遵循其法。
●备茶
于茶人而言,习茶不止浮于表面,而是生活的艺术。这是一种从容的状态,是随性而轻松的。我们在选择茶品时,应依据茶会主题,季节,天气与参与的人群准备相应的茶品。
●选水
行茶之水,影响茶之味。“水为茶之母”,历代的先贤们都特别注重选水:
陆羽《茶经》论水,“其水,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”
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总结行茶之水:“水以清、轻、甘、洁为美”。
苏东坡说用水,“若不得佳茶,即中品而得好水,亦能发香”。
明代张大复在《梅花草堂笔谈》中说“茶性必发于水,八分之茶,遇十分之水,茶亦十分矣;八分之水,试十分之茶,茶只八分尔”。
田艺蘅《煮泉小品》论水,“茶,品固有媺恶,若不得其水,且煮不得其宜,虽佳弗佳也。”在一些经典名著里也经常出现取“无根之水”、“朝露之水”,更有取梅瓣积雪化水窖藏,经年之后用以行茶……马老师认为,“低矿、小分子团、弱碱、无污染源”的水,比较通用,适合当代人行茶。一次茶事具体选择什么水,还须要看所行之茶,要达到茶与水的高度协调。
●择器
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,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没有好的器皿,纵熟稔茶性之人,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周高起《阳羡名壶系》云:“壶供真茶,正是新泉活水,旋瀹旋啜,以尽色声香味之蕴,故壶宜小不宜大,宜浅不宜深,壶盖宜盎不宜砥,汤力茗香,俾得团结氤氲。”
茶事活动中,四种器皿必不可少,一曰煮水利器,不同器皿煮水,对茶性影响颇大,比如“银壶提香,铁壶重韵”等,在诸多的煮水器中,马老师尤爱铁壶,认为铁壶煮水沸点高,能泡出茶汤的各种层次感,而且铁壶煮水有山泉水效应,甘甜度高,更能激发茶香;二曰洗茶利器,陶瓷盖碗当仁不让,盖碗是一种上有盖、下有托,中有碗的茶具,又称“三才碗”、“三才杯”,盖为天、托为地、碗为人,暗含天地人和之意;三曰泡茶利器,“人间珠玉安足取?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”,在《长物志》里,文震亨写道:“壶以砂者为上,盖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,说的是紫砂壶能发茶之色、香、味,并且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,一直以来被推崇为行茶万器之首。四为品茶利器——品茗杯,一只合适的品茗杯,不仅能彰显茶客的气质,还能增加茶的韵味。翁辉东在《潮州茶经·工夫茶》中讲到:“精美小杯,径不及寸,建窑白瓷制者,质薄如纸,色洁如玉,盖不薄则不能起香,不洁则不能衬色。”马老师建议在品茶的时候,可以选择内壁素净、质感柔滑的杯子,颜色可选择牙白色或者青白色,可以更好的观察汤色。
三、洁
洁具,也称温盅烫盏,目的在于洗净器皿,同时提高器皿的温度,防止茶香因为低温而流失。
《茶疏》云:“人必各手一瓯,毋劳传送。再巡之后,清水涤之。”
洁具的过程注意恰当的水量和茶席的干净整洁。和荼九道力倡俭水,如右手执壶,选择逆时针注水,沿盖碗壁,细细流下,代表中华茶文化的收敛、包容之意,如左手则反之,水线保持不超过盖碗的一半,整个过程,流畅、细致、洁净,然后倒入公道杯,用公杯再来温润品茗杯,同时,紫砂壶里注水三分之一左右,让紫砂壶的气孔受热打开,以便吸附茶气。
四、醒
醒茶又称润茶、洗茶,洗茶之礼自古有之,目的有三:一为“去尘”;二为“苏醒”,三为“湿润”,以唤醒茶质,便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。前者是从清洁卫生的角度而行洗茶之仪,后二者则是为更好地品味茶之香气和滋味而设洗茶之礼。
“洗茶”是茶饮时的一道重要程序,同时含蕴着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、文化底蕴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。
●第一步,醒茶
将茶置于茶滤网内,置于开盖之煮水铁壶之上10—15秒,利用沸水蒸汽让茶苏醒,带走浊气(新茶此环节不需要);
●第二步,置茶
置茶又称投茶,明代张源所著《茶录》记载:“投茶有序,毋失其宜。先茶后汤曰下投。汤半下茶,复以汤满,曰中投。”即所谓的下投、中投、上投之法,和荼九道力倡下投法,讲究一个“拨”字,“四两拨千斤”,让茶徐徐滑落盖碗。
●第三步,冲闷
滚沸之水直冲茶体,水线略高,盖上盖子之后水微微没过盖沿,这样外界就没有空气渗透入盖碗内部,就能较好的保持一定温度,让茶更好的舒展。
●第四步,搅动
10秒钟左右,打开碗盖,用茶导轻轻搅动茶体,力争让每一片茶叶都接触到水,让茶叶湿润、舒展。
五、导
《心经》云:“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一切随缘,一生随缘,方得自在。”茶师行茶,讲究心境,每一个步骤都不拘泥于形式,而是重在观感意行。在导茶的过程中,不骄不躁,不紧不慢,心性安然,茶自香醇。
导茶时,首先打开盖碗,用茶导将茶叶从盖碗导入紫砂壶,盖碗壁内难免会有一些茶叶的残留,用水冲涮一下导入紫砂壶,然后快速出水,将紫砂壶盖放入盖碗,此水可以养紫砂壶盖,洗茶时都会洗掉一些杂质,紫砂壶有很多气孔,有很好的吸附功能,能吸附茶气,中和茶汤,自然难免也会吸附杂质,陶瓷属于高密度,没有吸附性,用陶瓷盖碗洗茶,用紫砂壶来泡茶,既避免了紫砂壶吸附杂质的尴尬,又能享受到美妙的茶汤,快哉……
六、入
茶有四德:慈悲喜舍。在冲泡一盏茶的过程中,不骄不躁,芊芊素手,提壶注水,神情自然,仪态优美。入水,又叫注水。入水环节,是和荼九道泡茶法的精髓所在,此时壶内的茶叶自壶柄至壶口呈递高形存留,入水讲究几个因素:
(一)水沸
陆羽《茶经》“五之煮”云:“其沸如鱼目,微有声,为一沸;边缘如涌泉连珠,为二沸;腾波鼓浪,为三沸。一沸太“嫩”,不足以激发茶性,三沸则太“老”,“水气全消”,须用二沸之水最佳。
(二)停歇
将二沸之水提至壶座,待水波停歇之后方可泡茶,马老师认为泡茶需要有一颗安静平和的心,滚动之水不宁,不宜马上泡茶。
(三)低斟
入水有高冲低斟之分,高冲能更好的激发茶香,低斟则能更好的增加茶性物质的融合度,从而提高饱满度。
(四)定点
入水有定点式入水,环绕式入水之分,和荼九道的定点入水有其独到之处。
第一泡从茶叶的最低点入水,浸泡法,涓涓细流,缓缓注入,让水一点点没过茶叶,此刻讲究平心静气,屏住呼吸,给茶叶一颗平和的心;
第二泡第三泡注水点略加上移,继续采用浸泡法,每一泡的注水时间都比上一泡略长;
第四泡第五泡从茶叶中心点入水,渗泡法,水柱略微加粗,注水高度略加提升,继续保持缓缓注入;
第六泡第七泡注水点继续上移,水柱继续加粗,高度继续提升,注水时间略微加快;
第八泡第九泡则要从最高点入水,压泡法,水柱再加粗,高度再提高,注水速度继续加快;
第十泡及十泡以上则要调整定点注水为环绕式注水,由低斟改为高冲,让茶叶上下翻腾,盖盖子之后采用沸水浇淋壶壁“淋壶”,让紫砂壶释放茶气,以中和茶汤。
七、出
以茶养德,借茶修为。如茶,融汇了万物的精魂,倒入杯盏中,钟情一色,澄澈醒透。喝茶简单到两个动作:拿起、放下,泡茶亦是:一入一出。
和荼九式对出汤的要求亦有其独特之处,要求“平稳”、“匀速”、动作不偏不倚,紫砂壶的倾斜度以垂直为底限,让茶体在壶里保持一个安静平和的状态,我们把出汤分为三道,前三泡为出汤第一道,第一道讲究即入即出,不做停留,在出汤时茶汤细细流出,"静""缓",须沥干茶汤;四五六七泡为出汤第二道,这四泡每一泡的浸泡时间都比上一泡略长,出水匀速,沥干;八泡以上为第三道,第三道除了浸泡时间略长外,不要全部沥干茶汤,采用“留根”泡法,如需要,可增加“淋壶”环节。
八、奉
奉茶有道,敬茶有礼。林清玄在《大茶壶与小茶壶》里说:“我喜欢的人生态度,是工作与泡茶是同一回事。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,工作也会专心。因此,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,并不是卑微的事。”常与茶打交道的人,低调谦和,骨子里有气,却不摆在身段上。满心浮躁之人难品佳茗,唯有在世俗中求一丝平和心态,才能品出有味的清欢。
●斟茶
斟茶,指的是从公道杯分至客人品茗杯的过程。
“斟茶七分满,留下三分是人情”,斟茶时要环视全局根据茶汤和人数,掌握每杯茶的茶量大致一致,一般自左向右依次斟茶,如有长辈则要先给长辈斟茶,公杯口与底一般不要朝向客人。
●奉茶
给客人奉茶时,应当恭敬,放低自己,亦有儒雅之气。那是满心浮躁时的努力向下;那是繁华俗世里的平和心态;那是有朋至远方来的有味清欢……
将茶杯放置在杯托之上,人多时要施请众茶礼:双掌心相对,自上至下轻幅度下滑,并伴随点头微笑:请喝茶。
人少时茶师应起身双手将茶托拿起自上而下敬奉给对面的茶友,茶托的最佳位置在茶客距茶桌一拳处,并做出“请”茶的手势,或者“请品茶”,整个过程手不接触到杯沿。
九、品
品茶(客人)
浇茶种竹,观鹤听琴,焚香煮茶,生活之境界。品茶,可以用陶具、瓷杯、玉盏,亦可以用竹盅、木碗。众生品茶,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。茶的味道,凉暖,似乎不那么重要。而僧者饮的禅茶,亦无需礼节,只是随性而饮,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。在我们日常的品茶中,适当的礼节与品饮方法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茶师为我们倒茶时,我们应回礼——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。一扣表示对茶师的感谢,二扣表达茶水量正好,停下即可。品茶之前要先旁视一下别人的杯里有没有倒茶,待到茶师斟茶完毕,行使请茶礼后方可品饮。
在品茶时,左手持杯以为礼,右手托杯,双肩放松,双肘下垂,感恩之心以为品。
作者寄语:
茶有千味,人有千寻;和荼九式,时光流转,云水千年,不变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。一个茶人的光阴,在举手投足的行茶中悄然绽放,生命也变的灿烂而光鲜。在与茶共事的时间里,茶成了我生活中的习惯,为不可缺少的知音。
横看成岭侧成峰,礼、备、洁、醒、导、入、出、奉、品,九个环节,九个角度解读,读过“和荼九式”,你会发现,突然间你这么想了解茶,原来泡茶、喝茶也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,它里面所饱含的禅机、寓意,值得你去细细品读,直至将一盏茶,喝到水静无波;将一颗心,饮至纯净清朗。
客至汲泉烹茶,抚琴听者知音。愿您在今后与茶相伴的日子里,都能想到“和荼九式”所带给你的知遇和感动。天晴雨骤,春秋冬夏,都能时时修缮自己的内心,品一杯人生的禅茶,回归本真,找到最初的自己。
谨以此文,奉给爱茶的您。
文/马强老师
排版/和荼君
司茶/若寒老师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