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有这么一所学校,收的学生都是穷人,却能让80%以上的人考上大学,逆天改命。而这所学校很奇怪的是,刚入学的新生没有书桌椅子,都只能坐在地上。因为根据学校的规定,学生所有的一切都是靠奖励挣来的,其中就包括桌椅。
搜图编辑这个名叫kipp的联盟,是青年教师迈克在年伙同志愿者创办的。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公平的得到教育,而不只是有钱人,因此创办了面向全社会的中学,志在帮助穷人小孩上大学。
这个联盟创办至今,已有2万多师生,几十家分校,招进来的学生中有90%是黑人和墨西哥裔,87%来自贫困家庭。
熟知美国穷人的人都应该知道,越穷的小孩接受的教育越差劲,被快乐教育毒害的可能性越高,因此在美国穷人家的小孩考上大学的比例仅有8%,能进名校的更是少之又少。
而只要进了kipp,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考上大学,这一比例更是被提高了10倍,高达80%。迈克等人是如何做到的呢?他们的做法相信一定会给你启发。
第一,创造一个场。
全世界的穷人要想翻身,面临的其实都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环境文化的桎梏,美国亦是如此。美国贫民窟的小孩,不乏聪明者,但由于父母、朋友、兄弟姐妹,都是自控力极差的人,他们也就渐渐的变成了身边人
在这种环境下,就算有穷人的小孩要努力,旁边总会有人冷嘲热讽,要么说他白费力,要么说他做白日梦
所以穷人的小孩打架、酗酒、早孕的种种都有,但是就没有好好读书的。毕竟读书需要自控力,你得耐得住寂寞,忍得了孤独,至少得记得去考试,记得申请报名
迈克等人创办的kipp学校,则完全把小孩管了起来。不让他们有时间去接触放荡的人,其他学校9点才上课,kipp7点半就上课,别人下午3点就放学,kipp晚上6点才放学。kipp周六还要上半天课,暑假也比别人时间短
Kipp给穷人的小孩们提供了一个场,在这个场里学习不再是一件会被人嘲笑的事,也不会受到自控力极差的同龄人影响,相反和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站在一起,每个人都干劲十足
第二,即时的奖惩机制
Kipp里面的老师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,他们完全遵循“刻意练习”的方法,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
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一样,在kipp里很多好的行为都会得到奖励,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奖励来获得需要的一些物资,比如书桌椅
在《智识分子》中,万维钢提到了很多kipp采取的奖励方式,比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人会被奖励,提前完成预习的人会得到奖励,而且这些奖励都是即时的
同样,如果一个人触犯了学校的一些规定,也会马上得到惩罚。比如,没有准时上课,或者上课的时候说话,上课时没有坐端正,以及在学校走路的时候嬉戏打闹等等,都会得到惩罚
Kipp的目的就是通过严格的纪律来保证学生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。这点比起国内的一些学校纪律有过之而无不及,甚至到了有些生硬的地步,比如,假如课堂上不听讲想说话,老师会停下来,让全班人一起来帮助他如何解决问题
这些看起来一板一眼的方法,效果出奇的好,kipp的学生刚进去的水平,远不及精英子弟,但3年上完之后其学业水平均进入前列
第三,优秀品质的灌输
心理学家们发现,人类之间的一些美德是可以跨越文化共有的,比如幽默、自控等等一共24个。迈克对这一理论极为认可,因为他发现kipp毕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学生,不仅学业表现好,还有一些突出的品质,而这些品质都在这24个范围之类。
迈克便从24个品质内筛出7个(坚毅、自控、社交、好奇、感恩、热忱、乐观)最具代表的品质,做为学校的校训,然后按照这些标准去培养穷人家的小孩。
跟中国中学常喊的口号:诚实、勤学、吃苦等等很类似。但kipp更聪明,它不是机械的喊口号,而是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灌输优秀品质给学生。
比如,想要让小孩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。Kipp不会在墙上刷标语,而是会借用棉花糖实验的梗说“别吃那颗棉花糖”。
Kipp最牛的地方还在于刻意培养穷人小孩的社交礼仪。对于精英阶层的小孩来说,社交礼仪在他们小时候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学会了,但是对于穷人的小孩来说几乎是一无所知。Kipp便把这些礼仪的培养纳入日常优秀品质的培养范畴,比如,要求每个学生,与人对话时要有眼神交流,要学会点头传递信息;再比如,你得学会耐心倾听别人说话,把握人人之间的边界感。
事实说明,这样的方式完全有效。有很多到kipp访问的记者,都感叹kipp学生的高素质,自己在那里完全感觉不到贫民窟的感觉。
你看,kipp的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,“应试”教育这一套的实用性。对于穷人家的小孩,应试教育似乎没什么不好,好好学习能够进入大学,礼仪规范按照学校的来,可以弥补父母素质缺失的短板。
总的来说,素质教育、应试教育,孰优孰劣明显不是简单的一个评判标准。对于有钱人来说,素质教育是最好的选择。而对于贫民来说应试教育其实更伟大,小孩要想出人头地,还是得好好读书,此话童叟无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