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棉花糖 >> 棉花糖做法 >> 正文

著名棉花糖心理实验很多家长都误读了,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5/1/2 11:56:31

  在上个世纪60年代,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什尔带领的团队在斯坦福下属的一所幼儿园进行了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。

  他们共选择了32名孩子参与实验,他们的年龄从三岁多到五岁多不等。每个孩子都被单独安置在一个房间里,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,桌子上放有一个棉花糖。实验开始前,研究者告诉孩子们实验人员需要出去一会儿(15分钟左右),如果孩子能够等到实验人员回来,他们就可以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。如果孩子忍不住吃了眼前的棉花糖,就得不到额外的奖励了。

  实验人员走出去之后,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:有的孩子还没等大人关好门就迫不及待地享受起美食来;有的孩子抵抗了一会儿,实在经不起诱惑便吃了起来;有些孩子通过蒙眼睛、唱歌、踢桌子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。实验结束,多数孩子都没能忍住棉花糖的香味,选择了享用美食,只有大概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坚持到了最后,得到了额外奖励。

  后来,实验者又对此次实验的参与者进行了跟踪研究,他们发现:在实验中坚持到最后的孩子长大之后身材更苗条,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强,在学术成就方面表现更优异,认知能力也更好。由这个实验,研究者发现了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——延迟满足能力。

  研究结果公布之后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这个实验似乎告诉了人们预测孩子未来的方法,也有很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。

  但是,在实践的过程中,却出现了一些问题。

  很多家长对延迟满足能力这一概念存在误读,他们认为对于孩子的要求延缓满足就可以培养这项能力,所以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做法:

  孩子哭了不马上抱,让他们哭一会儿再抱;孩子想要某个玩具,明明当时可以买,非要过一阵再买;孩子想要看电视,家长非要让他们等等再看。

  这些做法从表面上看,确实是延迟了对孩子的满足,但是除了增加孩子的等待时间,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。有的孩子还会为此感到不解和生气,认为大人故意在为难他们。

  我们可以把延迟满足的能力理解为经得起诱惑的能力,具备这项能力的人分得清事情的轻重,能够认识到延迟满足给自己带来的益处,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更强,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。

  家长在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到几个要点:

  1.延迟满足的前提是孩子被充分满足过。

  尤其是在孩子两岁之前,他们的需求是真实的,饿了需要马上有食物,困了需要立即睡觉,害怕了需要大人的及时安抚。他们的需要被充分满足了,可以建立起满满的安全感和对大人、对整个环境的信任感。一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孩子他对世界是怀疑的,是没有安全感的,他会想牢牢抓住眼前的一切,因为他不确定下一刻这个东西还会不会属于自己。所以,如果让他参与棉花糖实验,很大概率会无法坚持到最后。

  2.让孩子明白他的等待是有意义的。

  如果孩子想要玩具,大人告诉他过几天会给他买,孩子不能理解,也不愿意等待。如果大人告诉他,过一段时间可以额外再给他买一个,孩子愿意等待的可能性更大。否则,只是延长了孩子得到玩具的时间,让孩子白等,这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。当孩子明白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,他才会有动力去做。就像孩子为了写作业而不去看电视,那是因为他知道学习更重要,这么做是有价值的。

  3.给孩子做主的机会,让他体会到对自己的掌控感。

  不可否认的是,即便孩子认识到了延迟满足的意义,有时还是经不住诱惑。他们觉得当天的电视太好看了,宁愿冒着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风险也要先看电视;他们太想要眼前的玩具了,宁愿少得一个玩具,也要立即买下。此时,如果家长强制他们延迟满足,效果往往不好。因为那不是孩子自己经过思考自愿做出的选择,很难内化。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: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,进而干扰自控能力,妨碍孩子展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。所以,家长一定不要控制孩子或者代替孩子做出选择,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决定。

  任何实验和理论都不是万能的,我们只能借鉴,不能迷信权威,更不要误读。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带来有益的帮助和启发,我们不能被带偏了。

  本文由“郭利方心理工作室”原创,欢迎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ktwuh.com/bgpz/1448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棉花糖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